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快意】集點卡人生




C 子的男友


「其實警察沒有你想像中的危險啦,你會怕是因為不懂。」


說實在,賴智彥警員都還屍骨未寒,怎樣都覺得 C 子的男友講話沒有說服力吧。



「你要考研究所我有干涉過妳嗎?」

「難道就不能支持我一下嗎?」

「我爸媽都沒有管我了!為什麼你就一定要我照你的意思?」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流水】卡片的喜悅




寫信與收信的喜悅,就和交到好朋友的喜悅一樣,在我的生命中降臨得很晚。


國小到大學之間,我有一個住在重慶的筆友,我們之間通過上百封信,但到今日我仍然對她一無所知。我們做的,不過就是女孩子的交換日記罷了。但交換日記有眉批空間也能追溯回去,(是否大家真的會做眉批我不知道,但我的想像裡,我會在對方的日記裡寫上自己的想法 XD),信件沒有。所以,我們每一次的信件都像是第一次的交換日記,各自表述、沒有交集。


中學時期,逢年過節,尤其是聖誕節和生日,我的桌上會有一兩張卡片。沒錯,就只有一兩張,因為我在音樂班交不到什麼朋友,也不想交。


這些卡片裡面,我只留著高一時收到的一張,內容是一個男生感謝我沒有在心儀的女生面前為難他。我把這張卡片和那個男生心儀的對象給我的卡片放在一起。


當初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只留下這張,現在想來,這已經是我之前收過最有內容的卡片了。其他卡片翻開來裡面除了聖誕/生日快樂以外,就什麼都沒有了。這種東西我一直都不知道目的為何,但也不敢說不要,怕傷了別人的心。



我也有收過一些情書,但全部都是 e-mail,複製和刪除都不痛不養的感覺。這些情書裡,文筆和思路有好的也有不好,但是事後回想起來,竟然都想不起來當時高興的感覺。


也許可以歸咎於筆者是男性不是女性,觀察本來就不夠細膩,但我收到信時總覺得寫的人好像在自言自語。這樣想的時候,除了 e-mail 情書便宜的感覺以外,還多了一種「為什麼我要理你啊」的淡淡不屑。


G 先生給我的自白信(愛上我是犯罪乎?),以又臭又長與我無關的心路歷起頭,洋洋灑灑地講了一大堆和前女友提分手的「正當理由」,充滿怎麼看都缺乏實證基礎的自我感覺良好,
根本只是日記文不是情書。現在想起來,我高興純粹只是因為有人願意寫信跟我告白而已,小時候門檻超低。


M 先生自己提分手後把我當作他幻想中的後悔出口,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寫信怪我忘不了他(哪有這回事),叫我趕快去過自己的生活,還一邊嘆氣說「你總是要交男友的」,演得很高興唷,你是我爸乎?


後來 M 先生又再告白兩次,每次都是告白完就跑。他說因為他的感情太貴重,沒辦法承受萬一兩人相處不順利的狀況,無法想像兩人在一起的他,只能遠走他鄉。
自己演得很高興沒關係,你高興就好,但是似乎跟我無關吧。


因為我的卡片和情書經驗都不甚愉快,無論何時我都不會特別想收到信件或卡片,也不會想要寫信給別人。收信這件事,代表要聽別人自言自語,代表沒有交流,代表要被強迫灌輸觀念或是強迫傾聽。收信是痛苦的,寫信沒有意義。



但今年我收到了幾張誠摯簡潔的卡片,讓我第一次瞭解到「信」其實可以不是包裝過的自言自語。


Y 子第一張寄到我家的明信片,其實是我給他的卡片改成的。卡片裡面簡單地敘述他對我的正面觀察與想法,誠懇又直接,我看了很開心。


過幾天,我在逛街時看到一張讓我想起 Y 子的卡片,我馬上買下來寄回去給她,也寫了一點對她的印象。我第一次覺得不煩惱卡片要寫什麼,也第一次這麼期待對方收到自己寫的信。


然後,我的二十八歲生日來臨了,我收到兩張卡片。


在我上網的時候,Sophia 趴在桌子對面,在他十年前買的 Hallmark 小蜂鳥卡片上刻字,而 Bagel 的卡片是先寫好的。但那些都不重要。


這幾張卡片帶給我的喜悅,在於我很確切地從寫卡片的人那裡接收到一個訊息:


我的生命中有你,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這當然是極其主觀的說法,無法去驗證客觀是否為真。但是感動本身也是一件主觀的事情阿。


收到這些卡片時,有一瞬間我懷疑:到底是過去我身邊的人都太麻木空虛,還是因為我自己以前是個不知感恩的混蛋?


但是那些疑問似乎也不重要了,因為現在我深刻地感受到這份感動,也瞭解信與卡片其實可以很美好。這樣就夠啦。


Y子、Sophia、Bagel,謝謝你們教會我這份感動!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日劇】粉紅系男孩:漫畫改日劇的顛峰









日本人儘管產業創意的前瞻性有目共睹,但不同領域創新性落差性很大,影視音樂產業比動漫輕小說要保守非常多。90年代的日劇愛走懸疑/浪漫/青春/成長路線,2K年之後則喜歡走專業/犯罪路線,大抵可說每十年一輪。


但日常生活梗畢竟有限,影視產業逐漸感到沒梗可燒時,很自然開始動起改編小說漫畫的腦筋。熱門動漫已經有一定的銷售量,可以保障題材和人物設定的基礎不會 NG,不但本身就有分鏡可以做參考,劇作的保險性也比完全原創好得太多。

看看那精美地慘不忍睹的我的妹妹,就可以知道全原創其實可以悽慘到一個地步,風險不小的啊。 XD


漫畫畫得再怎麼生動畢竟不會動,光是看到專業演員終極 cosplay 熱門卡漫的劇中人物,就可以拉攏許多書迷。當然,通常另一邊也會有書迷忿忿不平抱怨真人化水準不夠,不過舊書迷加上新影迷,這生意賺的機會還是大點,又可以幫原作再次宣傳,做得好可是大大雙贏



日版流星花園,井上真央加的分數都被松本潤扣光了還倒扣,小栗旬則不與置評


漫畫改編日劇這個風潮剛開始的時候,老實說我不大喜歡改編出來的結果。動漫人物的「萌」感其實有點超現實,真人很難忠實表現,尤其少女漫畫惡意賣萌的情況很嚴重,很多熱門作品都充滿莫名其妙的劇情和人物設定,因為寫實感根本不是重點,大家看少年少女漫畫就是為了要從現實中逃出來啊!誰在乎現實感啊。


但偶像劇劇作往往隔行如隔山,不瞭解原作讀者會期待的「萌點」在哪裡,用「戲劇」這種根本上不能脫離現實感的媒介呈現,結果就是把狀況搞得很微妙,說不上是好還是壞(畢竟也很認真拍戲),但原作讀者總是有種失落感。


反而純現實的漫畫(如柴門文千面女郎和小說改編,比起跳痛漫畫要成功得許多,如早期的野島伸司和近年的東野圭吾





左:松山健一 as L死亡筆記本
右:中島美嘉 as 大崎娜娜NANA



日版流星花園就是漫畫改編日劇失利的最佳例子,觀眾對台版的反應竟然比日版好!這點上呆灣人微妙地比日本人還要早開竅一點,流星花園薔薇之戀惡作劇之吻戰神花樣少年少女等漫畫台劇竟然可以反銷日本,也可能因為我們的連續劇更沒梗,相對重視次文化刺激,所以更早想到要消費日漫。XD



不過從交響情人夢革命性的毆飛動畫和上野樹理聲優式演出創舉之後,劇界似乎開竅了,開始漸漸瞭解如何正確消化漫畫魂。老實說真人演漫畫並沒有那麼難,只要把所有角色都設定成大阪人就好了!(誤)


另外也有像死亡筆記本和 NANA 這種為了正確的終極 cosplay 選角,一開始就選擇出電影的決定。結果松山健一中島美嘉都沒有辜負粉絲的期望啊~









交響情人夢小出惠介超靠北,明明一個帥哥弄得有夠好笑!他也有演 JIN


漫畫改編日劇在經歷流行摸索習慣的過程之後,慢慢趨於成熟,劇作家們也慢慢發現其實改編漫畫比想像中更需要技巧,不是暢銷的漫畫就可以了,從題材選擇角色設定演員選擇分鏡情節安排與取捨演技模擬等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專業的眼光去推敲觀眾想要看到什麼。以往誤以為照著
有分鏡的漫畫走可以省很多功夫的偷懶想法,已經不復存在。







漫畫改編日劇近幾年來相當風行,不管是深夜劇

時空跳躍到古代的題材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靠北】這不是暮光,脫~光~光




熱門片的 cosplay A 片是近年來的流行,像是涼宮春日神鬼奇航歌劇魅影等等,都有出相對應的 A 片,天下文章一大抄嘛。


我很讚賞的是他的文案


When you can ________ forever,

可以一直________,



You can _________ everybody!


就可以________所有人!



這很明顯的是在搞原版電影文案:


When you can live forever,

永生不死的人


what do you live for?


會為何而活?



而 A 片版文案把句子略改,加上馬賽克,其實就是要觀眾自己填 Fuck 上去,這比直接寫 Fuck 要來得高明很多啊。


所以解答就是


When you can fuck forever,


可以一直





You can fuck everybody!



就可以所有人!



除了婊原版暮光之城以外,還順便暗示了片子的內容有持久戰和大亂鬥之類的...


A 片文案也可以寫成這樣,只能說創意隨處不在啊!orz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靠北】美玲,你忘了拿傘...




逛街時在信義誠品看到讓人無言的蔣家普普藝術系列。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介石超人會拿把小雨傘網友淡淡地在噗浪上接:


「美玲,你忘了拿傘...」


媽啊超中肯的啦~~XDDDD另有正常很多(有嗎?XDD)的經國超人





信義誠品真是好地方啊...除了蔣家普普(非英文不要想歪)以外,還可以看到...


長得像浴室磁磚的鉛筆袋,讓人很想在上面噴穩潔...穩潔亮晶晶...(被巴)



還有芭黎絲希爾頓風的浴巾...加上水鑽擦身體會三倍快乾嗎?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電影】情同姊妹:富貴悲喜




HBO 自製電影一向喜歡從真人真事挖掘,感覺有點走精美的大愛電視台路線。這次推出超大卡司蘇珊莎蘭登雷夫范恩斯的主演的「情同姊妹」(Bernard and Doris),講的是全球首富杜克家族千金桃麗絲杜克(Doris Duke)和她晚年倚賴的愛爾蘭裔管家伯納拉法帝 (Bernard Lafferty)之間的主僕情誼。


身為一個對於所謂「真實故事」很敏感的觀眾,其實我每次看到這樣的故事都會特別小心,看完之後報著保留心態去查證。因為許多號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故事往往都是真假參半、一相情願地過度美化。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只是一個幌子,觀眾很容易誤以為事情就是那樣,但其實故事會被導演和編劇往他們想要的方向帶,畢竟完全依照現實去寫作和表演就不叫藝術了。


雖然我大概大概已經習慣台灣片商不懂翻譯,往往沒看過電影就隨意亂翻片名,但還是覺得這片與其走異女和同志男的「姊妹」訴求,還不如走管鮑路線要來得中肯一點,因為裡面根本很少提到伯納德的性傾向。叫什麼「千金知己」或是「億萬知己」之類的,都會比「情同姊妹」要好一點。



少女時期與成年


號稱「史上最富千金」(The richest girl in the world) 的桃麗絲杜克,是煙草與電力大亨杜克大學創辦人詹姆士伯屈南杜克 (James Buchanan Duke) 的獨生女。杜克爸在桃樂絲十二歲的時候就因肺炎過世,死前諄諄告誡桃麗絲「不要信任任何人」,擔心托付給她的大筆遺產會成為眾人覬覦的對象,而讓她受到傷害。


杜克爸死後,這個憂慮就在桃樂絲的母親身上得到印證。年僅十四歲的桃樂絲,被迫要和自己的親生媽媽在法庭上抗爭,只為了不要讓母親變賣父親的財產。之後桃麗絲面對媒體就特別低調,經常躲避攝影機的追蹤。


桃麗絲曾經有兩次婚姻,一次是美國的政治家,一次是法國的外交官,但兩次都因為她的背景與資產而無法持續,嫁給法國人的時候甚至還被美國政府調查。其餘時間,她用父親留下的資產環遊世界,並且在世界各地購買房產蒐集藝術品,甚至還在夏威夷學會玩衝浪


看起來這樣的生活似乎很愜意而完美,但桃麗絲的生活並沒有旁人想像的那麼快樂。她在單身的時候曾經生過一個女兒雅頓 (Arden),但出生不到 24 小時就夭折,桃麗絲就此不孕。那之後,桃麗絲就經常沈溺在酒精以及通靈會這兩件事上,因為強烈的寂寞而把一切的希望寄託在對女兒的想像上。



左:桃麗絲(左)和養女香緹海夫納
(右);右:管家伯納德拉法帝桃麗絲


儘管恪守著父親的遺訓,但被龐大資產孤立的桃麗絲,隨著年紀增長寂寞越來越強烈,到最後再也無法抑制,除了持續的酗酒問題以外,對於身邊的少數人也產生不正常的依賴,更因為龐大財產有受人控制的嫌疑。


掌握桃麗絲晚年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她的養女印度教徒香緹海夫納,另一個是他的管家伯納德拉法帝


因為相信通靈,桃麗絲一向醉心於印度教與東方神秘,因此和香緹一見如故、相談甚歡,甚至認為香緹就是夭折的雅頓投胎轉世,除了買豪宅給香緹以外,還合法收養了當時已經三十五歲的她。但過度的幻想與投射也使得她對於香緹的掌握欲很強烈,母女情誼開始出現嫌隙。加上拉法帝從中作梗,讓桃麗絲認為香緹為了遺產想要加害於她,便和拉法帝一起逃回美國,找了律師無效化他們的收養關係。



桃麗絲的鄉下豪宅


桃麗絲的晚年幾乎都掌握在伯納德手裡。伯納德深知香緹惹怒桃麗絲的錯誤不可重蹈覆轍,於是對桃麗絲百依百順,甚至聽從她的建議穿耳洞留長髮換上活潑的服裝,還鼓勵她做拉皮手術。根據杜克家的一個女僕所說:「他知道要什麼時候可以慫恿主人做什麼事,也知道什麼時候該講什麼話 (He knew just
what buttons to push and what things to say)。」
伯納德對桃麗絲來說正是個完美的小李子。


天底下沒有一個奴才是免費的,這一個還特別貴,耗上了桃麗絲一百二十億美金的遺產。桃麗絲死後,名下財產大多轉入基金會,但伯納德被指定為這些基金會的執行長,委託管理五十萬美金的資產,並且獨得了五百萬美金的餽贈。畢生低調的桃麗絲,在死後又因為這份遺囑被媒體炒熱了一番。


然而,杜克家的資產就像詛咒或毒素一樣,不但從杜克爸傳到桃麗絲身上,也一樣傳到了伯納德身上。從杜克大學大宅的僕役,很多人在桃麗絲死後都告過伯納德或是桃麗絲,伯納德還沒有時間享受遺產,就必須要為出庭眾多訴訟案疲於奔命。許多訴訟案的起因,正是因為嫉妒伯納德龐大的受益,或是認為有利可圖,也有人懷疑伯納德暗殺自己的主人以獲得遺產


根據紐約時報的訃文,最後伯納德被認為有「加速死亡」的嫌疑,因為當時桃麗絲大量使用嗎啡,很容易因為劑量控制問題死亡。一連串的訴訟結束之後,他得到了四百五十萬美金的遺產每年五十萬美金的年金。根據調查報告,伯納德在桃麗絲在世時就有盜用款項的嫌疑,桃麗絲死後又揮金如土,並和主人一樣有酗酒多重藥物濫用的問題。繼承到桃麗絲巨大的財產的同時,伯納德似乎也中了杜克家族的毒素,在主人死後三年 (1996) 也跟著撒手人寰,只有活了五十一歲(桃麗絲死於 1993 年,享年 80 歲)。


看完桃麗絲的生平,我忍不住會覺得錢這個東西很可怕。我們這些市井小民雖然總是為了多賺幾毛錢汲汲營營,對於富貴人家的生活羨慕不已,但從根本來說,因為我們體驗過得不到的感覺,才會覺得「錢」能帶來的好處令人渴望


但對於那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從小就不知道有什麼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對他們來說一點重要性都沒有,也因此他們會把雞蛋全部丟在另一個籃子裡--金錢買不到的東西,也就是愛與人情。但人性是自私的,接近千金少爺的人許多都是豺狼虎豹,認為有錢人就是應該要把錢分給他們,能利用的絕對吃乾抹淨、毫不心軟,嬌生慣養的富豪也不懂得分辨。結果,富豪過著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糜爛生活,坐擁人人稱羨的資產,但在心靈上卻因這些資產被迫與世隔絕,早晚還要被吸血鬼們蠶食鯨吞。



桃麗絲打造的杜克花園


當然電影不可能拍得和桃麗絲的生平完全一樣,省略了很多細節,甚至把香緹完全拿掉,顯得有點扁平。


蘇珊莎蘭登雷夫范恩斯的夢幻卡司,還是很適恰地撐起了這個不能算一流的劇本。編劇與導演的想法當然完全走大愛電視台的路線,想要堆砌出一個性格喜怒無常、難以捉摸又孤傲,有如空谷幽蘭的現代女貴族,還有一個滿懷騎士精神、謙卑、溫柔的死忠執事。這個簡單的設定對於兩個大演員來說當然不是難事,他們只要在鏡頭前面把感情演得很好就可以了,效果也的確滿動人。





雷夫范恩斯自從「英倫情人」之後就很少再演不 man 的角色(事實上英倫情人也只是躺著看起來才很弱而已,並沒有不 man),這次演了一個會刺繡的同志執事實在是有點微妙...老實說他不會演 gay,表現太像安東尼霍普金斯「長日將盡」裡的表現,以他以往成績來說,在這部演得並不出色,但還可以拿個二點五到三顆星。蘇珊莎蘭登也是差不多的情況,劇本給了她哪些東西她就演出來,很有魄力但就如此而已。


這版的劇本刻意營造伯納德和桃麗絲之間的「姊妹」情誼,卻忽略了伯納德的「自毀傾向」(這連 wikipedia 都用 self-destructive 形容他),雅頓和香緹兩個女兒對於桃麗絲的影響也完全跳過不談,只是丟了幾個來來去去的男寵,鋪陳桃麗絲無法相信人的悲哀。伯納德的個性塑造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地方,比如說酗酒的原因沒有鋪陳約會與性向的部分也沒頭沒尾,感覺編劇沒有思考選擇橋段的理由。
桃麗絲杜克這一個題材上,這樣的發揮層次感其實是有點弱的。


但還是有做得不錯的地方,曾經有人說,伯納德把照顧桃麗絲當他生活的全部:「他除了桃麗絲以外,沒有自己的生活 (He had no life beyong Doris.)。」兩人之間親密 (attachment) 與互相依賴的關係,在片中倒是很用力地表達,這方面有點慾望城市的 fu(絕非讚美 XD)。HBO 自製電影的大愛路線也許這就是他們能做的最大限度吧。


不管如何,能看到近似日落大道的華麗演出,也還算是賞心悅目啦。而且片尾火化遺體時,蘇珊莎蘭登念遺囑的口白意外地非常動人,恐怕是我聽過的片尾遺囑口白裡最動人的一段。明明就只有念出留多少錢給誰,沒有任何情緒性的字眼,但為什麼她就能夠在這個時刻讓你覺得這聲音的主人是一個寂寞、疲憊又估傲的人呢?這到底是怎樣的演技啊?而她在提到伯納德時,又是怎麼光用聲音讓人馬上知道這是她的知音,世界上她最相信的人呢?


聽了這個部分的口白之後,其實我就不太在意這劇本的美化和忽略現實了。因為不這麼做,就沒有這段美麗的口白啊。說到底,藝術不就是選擇性的面對現實嗎?


預告片和HBO介紹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靠北】開心農場:太不開心

餐城 restaurant city
Restaurant City 餐廳城市,簡稱「餐城」,內容為收集食材製作食譜。


台灣人向來集體意識強烈,在政治狂熱排隊風氣趕流行線上遊戲這些現象上一覽無遺,但講到一窩「瘋」,最近暱稱「非死不可」「臉書」Facebook 的小遊戲要比充斥市面的任何線上遊戲,都要來得更有代表性。


網路上近來在噗浪一片哀嚎,因為各大公司機關在封鎖 MSN/無名/奇摩/任何可能跟工作無關的網路資源之後,現在把主意打到臉書身上。就連新聞也報了,公務員上班時間玩臉書要被處罰。


這種懲處措施用意當然是希望用強制手段逼迫上班族專心上班,但事實上這就跟台灣教改一樣...是沒有用滴!鎖了一個臉書,還有千千萬萬個臉書,就算什麼都沒得玩,上班族還是會摸魚發呆聊天喝茶八卦阿。根本來說,把遊戲封鎖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圍堵只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


上班族會在上班時間使用小遊戲,其實是暫時逃避工作與壓力。有時候他們只是小小放鬆一下,十分鐘後便回到工作崗位,但有些人不懂得拿捏,逃避過頭變成沈迷。大學生沈迷於線上遊戲也是一樣的狀況,許多大學生並不是因為自己喜歡而唸書,而是因為被父母逼著的壓力才不得不念,於是一有時間就玩社團、玩樂團、玩線上遊戲,就是沒心情拿起書本。



Pet Society 寵物社會,簡稱「寵社」,內容有釣魚、運動比賽、購物以及社交


之前新聞曾報過,一個高中生因為媽媽不准他玩線上遊戲而燒碳自殺,而臉書現象的辦公室處理方案和這個新聞裡的媽媽如出一轍。雇主們完全沒考慮到員工行為脫節的根本原因,還以為只要封鎖了網路連結,員工就會放棄玩耍認真上班。只是一味防堵而不洩洪,以為把水壩的洞堵起來就不會決堤,這的想法不但短視近利,而且可能連近利都換不到。


我一直認為台灣不管是什麼角色的人,在人際關係上的互動都太不懂人性,總是以為用逼的或是用命令的,就可以改變或改善他人,讓別人照著自己的意思來。「溝通」「感化」或是「說服」對於台灣人來說似乎只是三個陌生的詞彙,即使會拿來講,也不懂得怎麼做。結果就是不管是工作、婚姻、人際關係,都做了許多白工:


父母以為把孩子關在家裡遠離誘惑或是硬去栽培,孩子就不會變壞,殊不知不理解孩子的需求反而會讓他們叛逆;伴侶往往自以為以「愛」的名義要脅,就可以讓另一半乖乖照自己的意思行事,但這麼做無非自己的愛情逼上絕路;雇主以工時而不是工作成績來考核員工,或是給予員工根本無法達成的高標準,這些額外憑添的壓力與愚昧對待,只會使得員工對工作心生厭惡



Rock Riot,節奏遊戲,有 50 首歌 3 種難度,可以拿分數找朋友踢館。


聽說台灣人是臉書使用者裡面遊戲玩家最多的,三百六十萬個玩家裡面,就有三百二十萬人是台灣人。這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台灣的遊戲產業市場也是大得可怕,一點都不像一個只有兩千三百多萬人口的小島。


撇開休閒取向的玩家不談(通常他們偶而摸個十分鐘遊戲,就會滿足地做別的事去),臉書的重度沈迷人口反映一個悲哀的事實:為了在偽善的環境裡生存,人們不得不變成奧斯卡級的演員,沒有真正在工作或是愛人,一切都只是在逢場作戲而已。正因為這些人內心空虛得不得了,所以才需要遊戲來轉移注意力、來幫助自己麻痺,這跟美國的酗酒問題成因差不了多少。


雖然講得這麼誇張,但是我自己其實也是有玩臉書小遊戲啦... 抱著嘗鮮的心情,而且完全三分鐘熱度!臉書的遊戲大概可以分成幾類:


農耕類:有開心農場/Happy Farm/Farmville/Country Story 等等。

養魚類:Happy Aquarium/開心魚缸等等。

社交類:以 Pet Society 為大宗,其他好像沒有類似的。

經營類:Restaurant City/開心餐廳/Roller Coaster Kingdom/Cafe City 等等。

節奏類:除了 Rock Riot 以外,目前似乎還沒有看到類似的。

棋牌類:神來也大老二、麻將、德州撲克等等。

圖MUD:Castle Age/Mafia War/Vampire War/DnD 等等。


基本上這些 Flash 小遊戲,同類型的設定都大同小異,只是貼圖風格不同而已。



Happy Farm 快樂農場,簡稱「樂農」,內容為耕種收穫、互偷與互贈禮物。


其中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農耕類遊戲的「偷菜」設定。偷菜方式的細節設定各家不同,有些限制一個玩家對一個玩家一天偷菜數量,有些則是限制單株作物被偷次數,但這背後一個共通效果就是「資源重分配」


一個剛剛加入這個遊戲平台的初等玩家,可以透過偷菜來取得高等玩家的資源;而同時,高等玩家會因為懶得花時間去偷取低等作物(CP值太低)而「放過」低等玩家,造成資源重新分配(從高等玩家適度流向低等玩家)的效果。雖然這樣的效果可能是無心插柳,但不得不說,非常有社會主義精神...XD


只是許多台灣玩家不是玩得太緊張就是不認同社會主義,一直掛在線上等作物熟、一熟就要馬上收穫,甚至有人被人偷了作物,還氣得七竅生煙。但同時也有像我朋友 Y 小姐一樣會廣播他的作物熟成時間,請大家想偷的先偷一偷,她再收成。這樣是揪甘心啦,但是已經被預告不就不是偷了嗎?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