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陰松林電視劇失敗原因



我一直都有比對影視改編和小說原作的習慣,本季的新劇怪松鎮(Wayward Pines)出來後,看了幾集印象不差,又聽說原作是評價頗佳的三部曲,就找了電子書來看。看到一半聽說影集爛尾,趕緊追完小說進度再回去看影集做比對,果真是改得非常爛...雖然說限於篇幅,刪減很多東西是在所難免,但能把整劇精華全刪掉,然後浪費篇幅在一堆無意義的原創上,某種層次也算是一種厲害?

首先,警長的設定和死法,在影集裡有很大的改動。原作的警長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金髮白人 Alpha Male 形象,讓人很容易跟權力、控制欲、殘忍、濫權等等負面特質做聯想。而影集改成個超市保安一般的黑人,威脅感就薄弱很多。警長在原作的死法,是Pilcher在收編Ethan後把他撇下來餵變異人,並輕描淡寫地說"Because he wants to rule"。這一景很好的從側面描繪了Pilcher草菅人命的自大形象,跟後面的暴行成為很好的呼應。

Pilcher原作裡的鋪陳前後呼應,將他的暴君形象描繪得非常鮮明。從一開始計畫Wayward Pines時隨意綁架人選,並因為妻子不服從而殺死她,到後來自以為是創世神,殺死所有不服從的人,連自己的女兒都不放過,最終因為整個鎮的不服而關閉電網想毀滅一切,一路都非常連貫。一開始說服Ethan為他工作時的假面具,在女兒謀殺案的真相揭露後就整個被剝下來,持續的執迷不悟累積的民怨,讓他最後的流放成為必然的結果,是一個塑造得很成功的悲劇角色。

但不知道為什麼,影集裡卻把他改成一個治癒系的和善老頭,把拯救人類當慈善事業似的,只是最後在巨大的壓力負擔下崩壞了。但這樣的形象,就跟當初強硬綁架人的方式一點都合不起來,完全不知道這樣子洗白的意義在哪裡。orz

Pilcher的女兒Alyssa,整個影集裡都被鬼隱,但其實她的死亡與存在,是整個第二集小說的主軸,甚至要說是三部曲的主軸也不為過。Alyssa是個人見人愛的女孩,在Wayward Pines運行的前幾年,跟Pilcher意見相當不合,但認識Kate還有他們代表的懷舊團體之後,她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也變得快樂。實在可以說,整個第二期Wayward Pines能夠運作長達十一年,Alyssa對懷舊團體的暗中幫助功不可沒。也正是為了保護團體,Alyssa才會自願取代Pam去調查Kate。但不幸的是,最後也是因為這樣才被自己的親生父親刑求殺害。而Alyssa的死具有強烈的象徵性,象徵著Pilcher真正的崩壞,以及二期Wayward安穩假象的結束。



再來說到Kate和他的團隊的設定,她的小團體在原作裡根本只是一個互助團體耶,做的事情也就是在山洞裡喝私藏的酒,跳跳舞,聽個爵士樂,分享一下過去的生活而已。結果在影集裡竟然被改成正港的恐怖份子...看完小說我真的超無言,能改得這麼超展開,也算是一種才能嗎?

而Pam的形象,純看影集的人應該都會一頭霧水,前面毛到有美國恐怖故事的感覺,後面卻突然變成聖母?那就是因為原本根本不是這樣啊。原作的Pam是一個徹底的精神變態(Psychopath),對於他人的痛苦非但沒有同理心,而且還不斷幻想折磨他人為樂,一直到死都是如此。年紀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原作的Pam才二十幾,面貌體態姣好,熱愛運動,活脫脫是個蛇蠍美人,形象比影集搶眼很多。Again,真不知道影集是怎麼改出一個洗白的中年聖母Pam....

Adam Hassler被刪除的部分,我也覺得超可惜...原本就是因為Adam暗戀Theresa所以陷害Ethan進入Wayward Pines的,但後來聽說Pilcher要帶Theresa走,他就轉念也要加入Wayward Pines的行列,並且要求Pilcher永遠不要放出Ethan,讓他可以和Theresa在新世界裡一起生活。一開始Pilcher的確有答應他,讓他和Theresa一起生活了一年,但後來Hassler出了任務沒再回來,Pilcher就覺得無須遵守這個承諾,而把Ethan回收了。在電網關閉的悲劇時間點,Hassler剛好回到Wayward Pines,救了Theresa也跟Ethan對質。

但不同於陰屍路兩男爭女最後一定要殺死一個,Wayward Pines的人就這麼多了,而且見過外面世界的Hassler是重要的資產,怎麼可能捨棄他?於是Ethan也沒有選擇,必須要和Hassler和平共處。最後Theresa選擇了Ethan,而Hassler和喪夫的Kate湊作了一對。Ethan 望著他們兩個在一起的樣子,內心想著:「這不是什麼失了戀就可以搬到另一個城市眼不見為淨的時代,在這裡,我們就只有彼此了。」

最後一個我覺得很可惜的點,是原作裡被關在實驗室裡的變異人Margaret。她是唯一一個似乎沒有暴力傾向的變異人樣本。Ethan觀察她多次,發現她似乎有靈性,且在同伴被大量殺死之後,她竟然開始拒絕進食,簡直像是在哀悼同伴一般。當時正好Ethan苦惱於糧食只剩下四年的份量,Margaret的行為模式,讓他有了靈感,並作了一個擲杯的動作:把Margaret放走。這個過程中,Margaret就如同他所猜測的,瞭解人類是要放他走所以不會傷害她,因此並沒有攻擊人類,甚至最後回頭給了Ethan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這個令人滿意的測試結果,也加深Ethan對於變異人有進化可能的信心。

於是,整個Wayward僅存的人類們,為了等待變異人能夠進化為具備「人性」的種族,再度進入冬眠艙七千年。七千年後,Ethan張開雙眼,故事就停留在這。我覺得是一個滿好的開放結局,但影集改成Ethan犧牲自己炸掉電梯和滿滿的變異人,兒子Ben三年後醒來發現被洗腦的孩子們推翻了大人的管理,持續將Pilcher尊為上帝...

什麼啊?這是陰森恐怖故事(Wayward Horror Story)嗎?

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kobo GLO HD 入手

左為kobo GLO HD,右為kindle voyager

前兩天同事拿出新買的kindle,我們就閱讀器聊了一下天。本來我就有沒事在露天搜尋kobo的詭異習慣,當天又照例查了一下,沒想到剛好有人買了GLO HD用了三個月要脫手,就以滿好的價格收了GLO HD加休眠保護套。

通常我對3C產品都是跑得夠快,視覺效果和手感好,就沒什麼懸念了,但是對電子閱讀器卻有一些奇怪的堅持。

比如說,我很喜歡紅外線觸控,但是前光崛起之後,導光柱量產門檻很高(只要成品歪一點點,觸控就會不準,所以可不是什麼廠都能做)的紅外線觸控被更友善的電容取代,老實說有點難過。

當初紅外線觸控的崛起,就在於電子紙的白度不夠,上面再加一層玻璃會更暗,對比更差,讓閱讀體驗變差。電容觸控需要加上一層玻璃,但紅外線觸控只要在四周加框即可,能夠保留最佳的視覺效果,因此紅外線一時之間炙手可熱,兩大品牌kindle跟kobo都採用了幾年。

但後來有人想出前光這個把戲,改變了遊戲規則。電子紙本來的賣點就是反射式的顯示技術(相對於背光而言),加上沒有液晶透光的特性,當然是不能打背光,但環境光利用率一直卡在44%左右上不去的電子紙,白度不如真正的紙張這點,一直為人所詬病,於是前光就成了他唯一的進化機會。

電子紙前光的作法,就是從顯示屏四周打光出來,利用玻璃的導光線路設計,讓光線均勻的散佈在整個顯示屏上,製造一種比較柔和的背光錯覺。雖然視覺效果像背光,但是這樣的顯示方式其實仍然是反射光源,對人的眼睛刺激還是比背光少很多,大概就等同於在檯燈下看書的程度而已。

只是,前光剛開始崛起的時候,還沒有現在這麼成熟,前幾個世代的前光都很明顯有四邊較亮的問題,高通曾一度大力推動的mirasol顯示技術,也推出過有前光的機種,導光不均的狀況就很慘烈。所以當時我個人是很不認同前光技術的,也因此,三年前換機的時候就硬還是換了一台相同型號的kobo touch(我的第一、二台kobo閱讀器,都是kobo touch)。


左為kobo touch,右為kobo GLO HD 10%前光


但這次入手了GLO HD,發現幾年的經驗下來,前光玻璃導光的均勻度改善很多,已經不見以前四周亮中間暗的奇怪效果。也正因為光線分布均勻,其實只要開著10~20%左右的前光,效果就可跟裸體的電子紙比擬。看來,紅外線於閱讀器市場算是再也沒有出場的機會了(不過還是有大尺寸市場可做啦)。

另外一個我很愛的是休眠保護套!電子閱讀器不但越來越小,框越來越窄,甚至還有空間放hall sensor了呢。kobo touch 的彈簧開關有時候沒拉到底會沒反應,而且搭車的時候都要先關再蓋書皮,其實有點多餘。現在有了休眠保護套,就可以隨手開書了。

不過說來好笑,GLO HD 的銳利度讓我有點不習慣。兩相比較的時候,竟然暗自覺得touch稍微有點暈開的樣子,很像平裝書上印刷有點暈開的效果,特別的親切...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