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快意】集點卡人生




C 子的男友


「其實警察沒有你想像中的危險啦,你會怕是因為不懂。」


說實在,賴智彥警員都還屍骨未寒,怎樣都覺得 C 子的男友講話沒有說服力吧。



「你要考研究所我有干涉過妳嗎?」

「難道就不能支持我一下嗎?」

「我爸媽都沒有管我了!為什麼你就一定要我照你的意思?」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流水】卡片的喜悅




寫信與收信的喜悅,就和交到好朋友的喜悅一樣,在我的生命中降臨得很晚。


國小到大學之間,我有一個住在重慶的筆友,我們之間通過上百封信,但到今日我仍然對她一無所知。我們做的,不過就是女孩子的交換日記罷了。但交換日記有眉批空間也能追溯回去,(是否大家真的會做眉批我不知道,但我的想像裡,我會在對方的日記裡寫上自己的想法 XD),信件沒有。所以,我們每一次的信件都像是第一次的交換日記,各自表述、沒有交集。


中學時期,逢年過節,尤其是聖誕節和生日,我的桌上會有一兩張卡片。沒錯,就只有一兩張,因為我在音樂班交不到什麼朋友,也不想交。


這些卡片裡面,我只留著高一時收到的一張,內容是一個男生感謝我沒有在心儀的女生面前為難他。我把這張卡片和那個男生心儀的對象給我的卡片放在一起。


當初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只留下這張,現在想來,這已經是我之前收過最有內容的卡片了。其他卡片翻開來裡面除了聖誕/生日快樂以外,就什麼都沒有了。這種東西我一直都不知道目的為何,但也不敢說不要,怕傷了別人的心。



我也有收過一些情書,但全部都是 e-mail,複製和刪除都不痛不養的感覺。這些情書裡,文筆和思路有好的也有不好,但是事後回想起來,竟然都想不起來當時高興的感覺。


也許可以歸咎於筆者是男性不是女性,觀察本來就不夠細膩,但我收到信時總覺得寫的人好像在自言自語。這樣想的時候,除了 e-mail 情書便宜的感覺以外,還多了一種「為什麼我要理你啊」的淡淡不屑。


G 先生給我的自白信(愛上我是犯罪乎?),以又臭又長與我無關的心路歷起頭,洋洋灑灑地講了一大堆和前女友提分手的「正當理由」,充滿怎麼看都缺乏實證基礎的自我感覺良好,
根本只是日記文不是情書。現在想起來,我高興純粹只是因為有人願意寫信跟我告白而已,小時候門檻超低。


M 先生自己提分手後把我當作他幻想中的後悔出口,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寫信怪我忘不了他(哪有這回事),叫我趕快去過自己的生活,還一邊嘆氣說「你總是要交男友的」,演得很高興唷,你是我爸乎?


後來 M 先生又再告白兩次,每次都是告白完就跑。他說因為他的感情太貴重,沒辦法承受萬一兩人相處不順利的狀況,無法想像兩人在一起的他,只能遠走他鄉。
自己演得很高興沒關係,你高興就好,但是似乎跟我無關吧。


因為我的卡片和情書經驗都不甚愉快,無論何時我都不會特別想收到信件或卡片,也不會想要寫信給別人。收信這件事,代表要聽別人自言自語,代表沒有交流,代表要被強迫灌輸觀念或是強迫傾聽。收信是痛苦的,寫信沒有意義。



但今年我收到了幾張誠摯簡潔的卡片,讓我第一次瞭解到「信」其實可以不是包裝過的自言自語。


Y 子第一張寄到我家的明信片,其實是我給他的卡片改成的。卡片裡面簡單地敘述他對我的正面觀察與想法,誠懇又直接,我看了很開心。


過幾天,我在逛街時看到一張讓我想起 Y 子的卡片,我馬上買下來寄回去給她,也寫了一點對她的印象。我第一次覺得不煩惱卡片要寫什麼,也第一次這麼期待對方收到自己寫的信。


然後,我的二十八歲生日來臨了,我收到兩張卡片。


在我上網的時候,Sophia 趴在桌子對面,在他十年前買的 Hallmark 小蜂鳥卡片上刻字,而 Bagel 的卡片是先寫好的。但那些都不重要。


這幾張卡片帶給我的喜悅,在於我很確切地從寫卡片的人那裡接收到一個訊息:


我的生命中有你,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這當然是極其主觀的說法,無法去驗證客觀是否為真。但是感動本身也是一件主觀的事情阿。


收到這些卡片時,有一瞬間我懷疑:到底是過去我身邊的人都太麻木空虛,還是因為我自己以前是個不知感恩的混蛋?


但是那些疑問似乎也不重要了,因為現在我深刻地感受到這份感動,也瞭解信與卡片其實可以很美好。這樣就夠啦。


Y子、Sophia、Bagel,謝謝你們教會我這份感動!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日劇】粉紅系男孩:漫畫改日劇的顛峰









日本人儘管產業創意的前瞻性有目共睹,但不同領域創新性落差性很大,影視音樂產業比動漫輕小說要保守非常多。90年代的日劇愛走懸疑/浪漫/青春/成長路線,2K年之後則喜歡走專業/犯罪路線,大抵可說每十年一輪。


但日常生活梗畢竟有限,影視產業逐漸感到沒梗可燒時,很自然開始動起改編小說漫畫的腦筋。熱門動漫已經有一定的銷售量,可以保障題材和人物設定的基礎不會 NG,不但本身就有分鏡可以做參考,劇作的保險性也比完全原創好得太多。

看看那精美地慘不忍睹的我的妹妹,就可以知道全原創其實可以悽慘到一個地步,風險不小的啊。 XD


漫畫畫得再怎麼生動畢竟不會動,光是看到專業演員終極 cosplay 熱門卡漫的劇中人物,就可以拉攏許多書迷。當然,通常另一邊也會有書迷忿忿不平抱怨真人化水準不夠,不過舊書迷加上新影迷,這生意賺的機會還是大點,又可以幫原作再次宣傳,做得好可是大大雙贏



日版流星花園,井上真央加的分數都被松本潤扣光了還倒扣,小栗旬則不與置評


漫畫改編日劇這個風潮剛開始的時候,老實說我不大喜歡改編出來的結果。動漫人物的「萌」感其實有點超現實,真人很難忠實表現,尤其少女漫畫惡意賣萌的情況很嚴重,很多熱門作品都充滿莫名其妙的劇情和人物設定,因為寫實感根本不是重點,大家看少年少女漫畫就是為了要從現實中逃出來啊!誰在乎現實感啊。


但偶像劇劇作往往隔行如隔山,不瞭解原作讀者會期待的「萌點」在哪裡,用「戲劇」這種根本上不能脫離現實感的媒介呈現,結果就是把狀況搞得很微妙,說不上是好還是壞(畢竟也很認真拍戲),但原作讀者總是有種失落感。


反而純現實的漫畫(如柴門文千面女郎和小說改編,比起跳痛漫畫要成功得許多,如早期的野島伸司和近年的東野圭吾





左:松山健一 as L死亡筆記本
右:中島美嘉 as 大崎娜娜NANA



日版流星花園就是漫畫改編日劇失利的最佳例子,觀眾對台版的反應竟然比日版好!這點上呆灣人微妙地比日本人還要早開竅一點,流星花園薔薇之戀惡作劇之吻戰神花樣少年少女等漫畫台劇竟然可以反銷日本,也可能因為我們的連續劇更沒梗,相對重視次文化刺激,所以更早想到要消費日漫。XD



不過從交響情人夢革命性的毆飛動畫和上野樹理聲優式演出創舉之後,劇界似乎開竅了,開始漸漸瞭解如何正確消化漫畫魂。老實說真人演漫畫並沒有那麼難,只要把所有角色都設定成大阪人就好了!(誤)


另外也有像死亡筆記本和 NANA 這種為了正確的終極 cosplay 選角,一開始就選擇出電影的決定。結果松山健一中島美嘉都沒有辜負粉絲的期望啊~









交響情人夢小出惠介超靠北,明明一個帥哥弄得有夠好笑!他也有演 JIN


漫畫改編日劇在經歷流行摸索習慣的過程之後,慢慢趨於成熟,劇作家們也慢慢發現其實改編漫畫比想像中更需要技巧,不是暢銷的漫畫就可以了,從題材選擇角色設定演員選擇分鏡情節安排與取捨演技模擬等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專業的眼光去推敲觀眾想要看到什麼。以往誤以為照著
有分鏡的漫畫走可以省很多功夫的偷懶想法,已經不復存在。







漫畫改編日劇近幾年來相當風行,不管是深夜劇

時空跳躍到古代的題材